合作导师

Cooperation Supervisor

合作导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导师 >> 正文

冶金工程流动站合作导师简介

发布日期:2017-03-21    作者:     来源:     点击:


1王华

男,汉族,湖北崇阳人,教授、博导。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冶金节能减排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兼能源与热工分会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十大杰出青年、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优秀教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省节能减排先进个人等称号。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赵天从冶金教育奖等。长期从事冶金热过程强化与节能降碳研究和工程科技创新,致力于实现冶金过程节能降碳高效化、资源利用综合化和高端材料高质化,助推我国冶金工业双碳战略的实施和高质量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和2023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榜单。

研究方向:1冶金流场混沌非线性强化技术研究;(2)低碳节能冶金反应器设计与流程优化;(3)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冶金低碳化利用;(4)冶金炉窑混沌强化供热技术;(5)冶金过程强化及模拟仿真技术;(6)冶金过程低碳技术;(7)固废资源化等领域开展研究

联系方式:wanghua65@163.com


2、杨斌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真空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冶金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排名第一),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组织制定国家标准1 项;出版教材和专著5 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南省“兴滇人才奖”、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教育功勋奖、云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领衔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云南省创新团队,首批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顶尖团队,首批成立云南省杨斌科学家工作室,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研究方向:1冶金新技术;(2金属资源综合回收与再生;(3金属提;(4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开发;(5冶金过程数值模拟

联系方式:kgyb2005@126.com


3张英杰

女,二级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云岭学者、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扎根云南边疆35年,面向我国能源环保领域重大战略需求,长期服务于西南边疆地区循环经济及中国有色金属冶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电化学能源研究方向。担任云南省绿色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先进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德电池创新平台主任、云南省先进电池及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被聘为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评审专家、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云南省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部,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5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云南省高校首届教学名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带领团队获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研究方向:1)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资源综合回收利用;(3)电解水制氢及电催化;(4)电化学冶金物理化学

联系方式:zyjkmust@126.com


4、马文会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云南省“云岭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现兼任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云南省硅工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硅产业研究院(创新中心)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节能减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硅冶金与硅材料研究创新团队首席教授、云南省能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学会委员、冶金法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大学Foreign cooperative researchers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5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累计新增产值超过1000亿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已获授权7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或教材4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5),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排1)。

研究方向:1)硅冶金;(2)光伏硅及器件;(3)硅基储能材料;(4真空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硅冶金及硅材料;(5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资源综合利用等。

联系方式:mawenhui@kust.edu.cn


5徐宝强

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云岭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专项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获“第二届中国有色金属创新争先奖”、“云南省青年科技奖”、“第七届中国金属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青年工作者奖”等。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真空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铝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第一届青年编委会委员等6项学术职务。

研究方向:1)有色金属真空冶金;(2)新材料制备

联系方式:kmxbq @126.com


6、魏永刚

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首批国际清洁能源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库专家,享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担任Applied 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事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26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2件。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中国有色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2项。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担任10余个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人和2个国际期刊客座编辑/编委。

研究方向:(1)有色金属低碳冶金新技术;(2)二次资源综合利用;(3)能源催化材料;(4有色金属低碳冶炼新技术;(5二次资源综合利用;(6能源催化新材料构筑

联系方式weiygcp@kust.edu.cn


7、李博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产业创新人才,获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节能减排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与冶金节能减排方面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云南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4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8项,作为参与单位负责人承担NSFC-云南联合基金1项。在国际著名冶金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NFSOC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研究方向:1)低碳冶金新技术;(2)固废资源综合利用;(3)复杂有色资源清洁提取

联系方式:libokmust@163.com


8、董鹏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科学技术院副院长、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省先进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6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兼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1)冶金物理化学过程;(2)资源综合回收利用;(3)储能材料

联系方式:dongpeng2001@126.com


9、蒋文龙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后。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创新人才,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专项等项目19项;发表SCI论文23篇;获授权专利106件;参编教材和专著各一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通过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初评。获“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稀有青年”荣誉称号。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中国真空学会真空冶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1)稀贵金属资源回收;(2)高纯金属制备;(3)合金分离提纯

联系方式:wenlong_jiang@kust.edu.cn


10、曾晓苑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省先进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加拿大韦仕敦大学博士后。获评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云南省创新之星、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等。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1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2本,获国际专利授权4件,中国专利授权6件,担任4本SCI和中文核心期刊青年编委、特刊编辑;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云南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

研究方向:1)新能源材料及器件;(2)电解水制氢及电催化;(3)资源综合回收利用

联系方式:zengxiaoyuan721@126.com


11、李雪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巾帼建功先进团队骨干成员,云南省产业创新人才、云南省首批“兴滇英才”人才获得者。现任云南省高校应用电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专项、云南省重大专项等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eScience、Carbon Energ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等。兼任有色金属Top期刊《Rare Metals》等青年编委、《矿冶》电化学专刊客座主编,获批江山市李雪教授专家工作站。

研究方向:1)新能源材料及器件;(2)二次电池及材料;(3)电化学环保技术

联系方式:438616074@qq.com


12、梁风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博士后,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担任军委科技委1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国家人社部资助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创新人才、云南省杰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防科技1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Mater. Today,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等领域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件(2项已转化),美国发明专利授权5件,日本专利授权1件。获国际先进材料学会奖章、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二等奖、“Materials Scientists Award”“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科研奖励。兼任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晶体专委会副主任委员,Nanotechnology、Discover Nano、Journal of Metals, Materials and Minerals、《湿法冶金》等期刊顾问编委和编委等,Carbon Energy、Nano Materials Science和《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等期刊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1)等离子体冶金;(2)能源材料;(3)钠基电池;(4)固态电池

联系方式:liangfeng@kust.edu.cn


13、田国才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美国天普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化学会,物理学会委员,国际工程师协会(IAENG)会员,中国化学会(CCS)高级会员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其中英文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青年科学优秀奖、伍达观先进教师奖等10余项。兼任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中国有色冶金、Frontiers In Chem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Chemistry编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1资源清洁高效利用;(2绿色冶金理论与技术;(3表界面科学

联系方式:E-mail: tiangc01@163.com;1207598730@qq.com


14、许磊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云岭学者、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企业重大技术开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46 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SCI 论文86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担任微波能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非常规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特种冶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分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环境保护学术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1)冶金物料电磁特性基础理论研究;(2)微波熔炼与粉末冶金烧结;(3)新材料微波合成及应用;(4)微波冶金及资源综合利用;(5冶金新技术

联系方式:xu_lei@kust.edu.cn


15、陈秀敏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6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6/11)。

研究方向:1)计算冶金;(2)冶金反应动力学;(3)第一性原理结合人工智能驱动的动力学模拟;(4)铝、钛、钒等金属的冶金及材料制备研究

联系方式chenxiumin9@outlook.com0871-65161583


16、胡觉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云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oule、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累计IF超过700,论文被SCI期刊他引2000余次,3篇论文入选ESI全球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被第三方专家组评论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独立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兼任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云南省科技厅评审专家、昆明能源研究会理事、《Energy Reviews》和《工程科学学报》期刊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1电催化材料;(2电化学冶金;(3能源化学

联系方式hujue@kust.edu.cn


17、侯彦青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1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2015年获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研究方向1冶金过程仿真模拟与智能化;(2新能源材料;(3半导体材料和冶金环保与资源化利用等。

联系方式hhouyanqing@163com15987198926


18、罗竹梅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58篇;获授权专利7件。云南省流固耦合重点实验室团队核心成员,云南省高校水力机械智能测试工程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兼任国际IEEE水力发电分会委员,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委员,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发改委、云南省工信厅专家库专家。

研究方向:1)绿色能源;(2)水风光储多能源互补协同优化技术;(3)流固耦合在水力机组振动中应用技术。(4)海流能风能利用中动力特性及能量获取技术。

联系方式:luozhumei@163.com


19、夏洪应

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创新人才、青年人才,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云南省特种冶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锌资源技术创新中心(筹)副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等。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1)超声冶金;(2)微波冶金;(3)资源综合利用

4)有色金属冶金、资源综合利用、非常规冶金新技术等

联系方式hyxia@kust.edu.cn36907127@qq.com


20段建国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校企合作技术开发项目、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项目等6项,参与国家、省部级及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10余项;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40余篇,并长期作为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研究成果“大容量、高安全三元正极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及产业化”于2020 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1等奖”(排名第3);研究成果“多元氧化物电极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于2020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1等奖”(排名第3);研究成果“环保型高耐蚀钢铁基材表面防护新技术”于2019年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6)。

研究方向:1)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冶金电池电化学;(3)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

联系方式duanjianguo@kust.edu.cn; csudjg@163.com


21、黄惠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云南省青年学术和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和昆明市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西部之光及云南省科技计划等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8件,出版学术专著4部,出版规划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云南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及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发明奖三等奖1项、云南省专利奖一等奖及昆明市专利奖二等奖1项等科技奖。任云南省冶金电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昆工科技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1冶金电化学及湿法冶金新材料等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转化;(2)电化学储能电池;(3)节能电极新材料;(4)特种功能粉体材料

联系方式0871-68406327(兼传真),huihuanghan@kust.edu.cn


22、李静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3项,申请国家专利31项,授权19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26篇。昆明市特种冶金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并负责昆明市超硬材料先进制备领域院士工作站平台建设,兼任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1)资源综合利用;(2)冶金过程强化与环保;(3)冶金新技术

联系方式lijingkind@163.com


23、刘秉国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创新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昆明理工大学“明德卓越学者”。主持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及企业委托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SCI 6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兼任中国有色金属重有色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微波能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分会委员、湖南省铀纯化分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1)冶金过程强化;(2)资源综合利用;(3)材料制备

联系方式 bingoliu@126.com


24、李存兄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党代表。入选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研修访学计划等。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企业委托项目21项,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0篇,出版教材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件。荣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省级优秀博士论文、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有色金属(冶炼部分)》编委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南大学学报》、《矿冶》、《湿法冶金》等核心刊物青年编委


25、李一夫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专项等8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4项,企业技术开发/咨询项目9项,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68篇;参与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一等奖3项,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兼任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1)有色金属真空冶金;(2)贵金属资源综合回收;(3)复杂合金高效分离

联系方式20080063@kust.edu.cn


26、徐明丽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国际科技特派员、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等20余项。近些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学术任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评审专家;学术桥人才项目评审专家;纳米科技、纳米材料与器件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广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西省等多省份科技库专家;新能源领域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1)绿色高效能源转化催化:氢能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2)电镀与防护:贵金属合金电镀等

联系方式:xumingli0326@126.com


27、姚耀春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和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持和参与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回国留学人员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政府重点专项基金、校人才培养基金和企业横向基金等50余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200多篇,参与出版学术专著3部,申请了80余项国家专利,已授权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10余项。获得了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科技部创新人才团队、山西省个人一等功、伍达观优秀教师奖、襄垣县拔尖人才、襄垣县十大创新创业标兵、山西省襄矿集团创新旗杆、专家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1)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2)高纯金属及化合物制备;(3)冶金过程强化

联系方式yaochun9796@163.com


28、伍继君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产业创新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科技部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2件;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一等奖3项;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1)硅冶金过程物理化学;(2)光伏固废与锂离子电池固废综合回收利用;(3)富硼燃料推进剂用高纯无定形硼粉

联系方式dragon_wu213@126.com


29、李兴彬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重有色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湿法冶金、溶剂萃取、加压湿法冶金、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和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云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企业技术研发攻关项目16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昆明理工大学课堂教学比赛特等奖1项、红云红河优秀教师奖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讲授《重有色金属冶金学》、《加压湿法冶金》、《冶金工程学科前沿》等课程。主编出版《高压浸出技术》一部。

研究方向:(1)湿法冶金;(2)溶剂萃取;(3)固废资源化利用

联系方式lixingbin2011@126.com







 

上一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流动站合作导师简介

下一条:材料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合作导师简介

关闭